濟南市暨天橋區民生科普行動啟動社區科普大學老師在授課社區科普大學學員慶祝
  分校成立十周年
  2004年以來,市科協著眼民生科普新需求,積極探索新時期社區科普新途徑,大力開展社區科普大學創建工作,對促進全市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發揮了積極作用。十年來,我市社區科普大學經歷了初創奠基、快速發展和鞏固提升三個階段,分校由最初的三所發展到170多所,覆蓋了全市近40%的社區,累計授課1.2萬多次,受眾50餘萬人次。濟南社區科普大學榮獲“泉城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著名品牌”、“濟南市志願者行動20周年優秀項目”。濟南科普大學講師團團長孫積漢獲得第五屆“山東科普獎”提名獎。
  社區科普大學把課堂
  設在百姓家門口
  2004年,市科協確立了建立濟南社區科普大學的思路。在先行試點摸索經驗的基礎上,市科協確立了“兩級辦學、三級管理、七項完善”的辦學思路和創建標準:一是市區“兩級聯辦”,明確工作定位。即市科協建總校,社區辦分校。二是充分調動市、區、街道在建設科普大學工作中的積極性,形成“三級管理”的機制。總校成立辦公室,負責組建講師團、安排課程及市級分校的日常管理;區科協成立管理辦公室,負責本轄區分校申報、條件審核、日常巡查等工作;街道負責轄區內分校的教學管理等工作。社區作為分校駐地,負責教師聯絡、學員組織、教學反饋、意見整理、檔案彙總等工作,是具體教學工作的核心。三是建立健全社區科普大學工作制度,做到“七項完善”。即“有領導機構、有教學計劃、有穩定教師、有固定校舍、有固定學員、有規章制度、有教學檔案”。
  工作方向一旦確定,重要的是以服務為引領、以管理為基礎,有力地推動工作廣泛開展。為此,市科協在師資力量保證上,堅持市科普大學總校負責全市招募講師團,進行教育內容總體調配,各分校因需施教;在物質支撐上,堅持市科普大學總校統一配置教學設備,統一保證講師團服務費用,統一組織編寫教學方案,分校負責日常工作的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市、區兩級科協以巡查、抽查等方式,督導各分校完善管理制度,各分校負責學員組織,日常工作記錄,總校與分校共同考核評選金牌學校、優秀教師,形成了總校、分校協調一致的保障體系。
  科普大學老師把科學知識
  送到群眾身邊
  任何一所學校,教學永遠是核心。市科協始終把立足需求設置課程、圍繞課程優選教師、切實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等根本工作環節抓實抓好。
  市科協堅持以社會需求和群眾需求為前提,以引領為目的,靈活科學地開展教學工作。適應更廣大公眾需求,始終不斷地抓好基本課程教學。發放調查問卷,根據調研得出的需求,確定了醫學保健、環保氣象、家庭教育、心理知識、法律常識、實用技能等六類基本課程;緊盯社會敏感熱點問
  題,靈活及時設置應急科普課程。近期針對霧霾形成與防治、泉水形成與保護,組織教學活動並組織到科普教育基地觀摩、交流,收到良好效果;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發揮科普大學宣傳陣地作用設置課程。圍繞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市科協設置了環保、交通、禮儀等課程,將全市中心工作及時便捷地向群眾進行宣傳。
  沒有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使學校長期持續發展。市科協一直將科普大學講師團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建校初期,通過公開招聘、學會推薦等方式,在離退休科技工作者中選聘了一批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學識淵博、有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的科普志願者,組建起講師團,並聘請濟南大學原黨委書記孫積漢教授為團長。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老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大學講師團隊伍,並逐漸成為中堅力量。
  隨著群眾需求的不斷增長,市科協依托社會單位、大學、科研院所,充實聯辦單位,不斷加強教學力量。先後在省市紅十字會、市亞健康協會、市立四院、市中醫醫院、市中心醫院、市立一院、省千佛山醫院、市公共營養師協會成立了社區科普大學講師團分團,大批專業技術強、表達能力好、緊密結合現實需求、熱心公益事業的科技工作者充實到講師團中,與原有的以離退休科技工作者為主的教師隊伍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教學內容,互相補充,有力提升了科普大學的吸引力和服務能力。
  齊抓共建構築社區群眾精神家園
  領導重視與支持是社區科普大學發展的重要保證。十年來,市領導
  多次視察科普大學分
  校,給予市科協肯定
  與鼓勵。去年,市政
  協領導親自帶隊,組
  織委員對辦學工作進
  行視察,並組織專題研討,提出意見建議。由於在凝聚社區群眾、助推社會管理方面作用逐步彰顯,各區黨政領導也對辦學工作高度重視,積極支持。市中區委組織部、區文明辦、區科協聯合成立創建領導小組,下發通知,提供有力組織保證,天橋區區委授予社區科普大學"全區群眾工作十佳品牌"。今年市委組織部將"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列入全市科學發展觀考核,其中“社區科普大學辦學情況”作為針對社區人群的重要指標被列入其中,充分體現了市委對社區科普大學的關註與重視。
  按照“大聯合大協作”科普工作機制,市科協充分發揮作為科普資源集散基地的職能,積極挖掘、整合各方面資源,服務於社區科普大學建設與發展。與市文明辦聯合開展了“四進社區”活動;與市民政局聯合開展了“科普社工助力社區科普大學”活動,九名社工已經在社區科普大學工作三年,將社工專業知識助力科普大學發展;與市全民學習服務中心聯合,開設了網上科普學堂;在中國科協聲像中心的支持下,將“科普大篷車”電視節目搬進科普大學課堂;依托省科協數字科普工程,在社區科普大學開闢了聲像課堂;與十個市級科協建立了長期聯繫,互相借鑒經驗做法,共同交流探討辦學工作;依托我市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將近百個科普教育基地與社區科普大學進行對接,拓展群眾的科普視野。各區科協也以科普大學為平臺,與相關部門共同開設課程,將他們的資源為我所用,形成了“科協搭台、多方唱戲”的科普工作格局。
  為保障社區科普大學健康持續發展,市科協在籌集辦學經費和購置設備方面,逐漸探索形成了“三點一聯”的工作方式,即“市科協重點投入、區街資助一點、社區自籌一點、與駐社區單位資源共享聯手辦學”。十年來,市、區科協、街道社區在支付教師交通補助、印製教材、購置教學設備、器材等方面累計投入四百餘萬元。以此為核心,市區兩級科協在科普電子閱覽室、社區科普放映廳、社區科普體驗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累計投入三百餘萬元,打造了科普宣傳綜合陣地。
  (原標題:傳播正能量科普進萬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g12dgakj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